近年來因為個人行動裝置,與網路頻寬、行動上網的快速發展,影音傳輸 IP(Internet Protocol)化這個議題,當初不受廣電圈影視製造商重視,這兩年低調含蓄地刷了一波顯眼的存在感,「SDI to IP」這個「有線對無線,品質對方便」的發展趨勢,終於讓各大影視製造商不得不正視這股潮流,開始認真研議對策,而當開始認真理解這塊領域之後,才發現 AV 消費市場早就在那邊卡位已久,蓄勢待發,另邊的 IT 廠商也摩拳擦掌準備大展拳腳,而面對左右夾攻的多重打擊,難道傳統影視製造商就沒有機會,搭上這波大躍進的列車了嗎?但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,這波變動,是否提供影視製造商再度活化的機會?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機會和困難。
1.客戶端製作設備的更新
很多廠商早已針對產業 IP 化進行準備,嗅覺敏銳的大廠,檯面下各式邁向 IP 化的設備研發,早在十多年前便已穩紮穩打,緩步前進,到了 3G 的時代,研發方向已經大勢底定,並趁著 4G 興起開始大鳴大放,預料接著的全球 5G 時代,會再迎來另一波設備更換的高峰與全方位的發展,除了攝影機之外,各式的 HEVC 編碼器應該也會是接下來的採購主力,還沒轉型的廠商可得加緊動作了。
2. 傳輸模式的改變
從影音製作數位化以來,其中一個顯著的改變大概就是媒體管理的變革,從傳統磁帶變為電腦式媒體資產管理,所有檢索都改為使用者帳號密碼等登入方式,其實就是近端 IP 化登入管理,然後由這個趨勢再慢慢發展為遠端 IP 管理,可允許使用者透過充滿變數的網際網路,來登入公司寶貴的資產,規模小一點的製作公司或是後製工作室,也有不少使用者跨出單機直連的傳統範疇,轉投網路共享的懷抱,為的就是檔案的共享,以及提案時資料取得的便利性,這時可將影音資料網路化傳輸的廠商可就嚐滿甜頭了。
3. 現場製作的配套
現場製作的配套,這裡的現場製作不單單指 EFP 的活動轉播,小到單機廣告拍攝,大到多機位、大型活動轉播,不只類比轉數位,數位更要轉無線,而無線又要受控就回到 IP 的麾下了,現在的製作單位有些已經受夠了各式傳統線材,錯綜複雜交織出的天羅地網了,記者由傳統 SNG 連線改為 4G 無線發送,更高品質的製作也慢慢改為 Wi-Fi 或光纖傳輸,省去傳統佈線準備的體積、重量、線材干擾與施作危險性,換來更靈活的應用環境,現在在提倡的雲端導播、雲端剪輯,相信已經是不遠的未來了。
4. 後端硬體的重新建構
後端硬體的重新建構,不管使用者經過了怎樣的製作環節與流程,最終都還是要走到交片,或是播出的這塊,現有廠家走到這步,多半是交由專業廣播級的機架型編碼器來處理這個區塊,在兼顧流量的需求之下,提供絕佳的影像品質與穩定性,來給各大內容網站,影音平台等提供源源不絕的影音串流,從各大平台的存儲空間,伺服器軟硬體,相關觀影體驗規劃,這部分又是需要足夠經驗的專業廠家來發揮的舞台了。
5. 觀影方式的改變
除了傳統的電視閱聽族群之外,電腦、個人行動裝置的收視用戶比重逐年提高,目前已佔有絕對重要的比重,第五點這個機會就留給默默在編解碼領域辛苦耕耘的廠家吧,而除了上述所及,其實還有不少傳統電視廠商,也開始跨足聯網智慧電視的推廣,智慧電視兼顧了傳統電視功能,與現有行動裝置的整合,可在不影響基本使用邏輯的情況下,將兩者體驗巧妙地融為一體,既屬獨立的應用體系,也可互相搭配相輔相成,更加豐富了影音收視的應用 。
綜合以上所說,目前業界發展的的確確是朝著 IP/IT 化發展,這點毋庸置疑,能在適當的位置著力的廠商,基本上面臨到的轉型壓力相對都會較小,但總的來說困難點依然不少,這邊就以常見的幾個問題點來加以說明。
1.混頓不明的標準制定
根據 IABM 協會的統計,目前廠商對於 IP 化的方向是有個明確的共識沒錯,淘汰 SDI 的目的大家貌似也都可以接受,這點從近年 NAB、IBC 等各大展覽可以得到印證,但在拋棄傳輸線路之後,所要執行 IP 化的標準規格是什麼?目前還處於一個大亂鬥的情況,雖說 SMPTE ST2110 的規範稍微提高了那麼一丁點的業界共識,但硬體開發商當然會希望,能按照自家廠商現有的規格下去開發是再好不過,那當大家都往一個不明確的規格衝的時候,若出來一個更完整有競爭力的規格,這時候該怎麼選擇?
2. 人力資源的吃緊
現有影視製造商都沉寂好一陣子了,有些公司甚至在過慘澹經營的日子,又要顧及現有的研發銷售進度,亦要再撥出多餘人力轉往 IP 路線的開發,若不是大張旗鼓的整併,大舉招募新鮮人才,坦白說捉襟見肘也是相當合理的事,甚至是花費競爭對手數倍的時間精力,恐怕也建置不了一個對的團隊,所以對於公司人才的掌握,這部分可得仔細斟酌。
3. 產品開發的時間進程
這又是一個相當難以拿捏的部分,或許克服了開發方向規格,找對了研發人員,對產品專案開了綠燈,準備飆速推進,卻遇上公司內部決策階層對 IP 產品熟稔度不足,遲遲無法拿定主意,產品研發進度一延再延,功能越加越多卻不切實際,背離用戶殷切的需求,只怕產品還沒做完,目標客群早已轉投備援方案,揚長而去。
4. 不同領域的廠商挑戰
影音 IP 化可不是只有專業影視製造商的權利,AV 消費性產品廠商,早就摸熟這一塊的產品屬性與消費口味,等硬體規格慢慢趕上,就可以一籮筐的添加優化來完善既有的產品,IT 廠商也是原本就在 IP 領域如魚得水般的悠然自得,稍微轉個方向來切入專業影音設備,對他們來說變化性不大,反倒是原本就深入鑽研專業影視的製造商,會面臨到品質與通用性、這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,既無法放下對於廣播級的堅持,又無法從專業用戶再普及到半專業用戶,中間的利弊得失也不是一時半刻有辦法釐清的問題。
5. 市場區塊的考量
最後一點是市場區塊的考量,一方面這關係到使用族群能有多廣,一方面這牽涉有多少廠商要努力做大這塊餅,若餅不夠大,發展方向不夠明確,種種的不安定因素都會讓人臨陣卻步,像是 IABM 協會的問卷顯示,專業用戶對於 IP 化所抱持的懷疑態度,在過了新鮮期之後與日俱增,目前只有不到 1/4 的用戶轉投 IP 流程,且未來幾年內,只有不到一成的受訪人士選擇擁抱 IP 發展,其餘絕大多數都是抱持著繼續觀望的態勢,死守著現有的設備與製作流程,而專責研發生產這類專業設備的影視製造商,在得知沒多少客戶族群,有意願懷抱接續的 IP 產品的話,試問他們會持續義無反顧的往這個方向前進嗎?更何況現在連半專業、與純消費市場的產品,都不斷在持續精進,這之間的界線早已越來越模糊,雖說最終得利的一定是終端消費者,但對於廠家來說則未必了。
IP 化這個若即若離的議題,未來只會與你我更加貼近,就加緊在有限的時間裡,好好研究出無限商機吧!
備註:文中部分內容取自國際廣電和媒體技術供應商貿易協會(IABM)